剑啸群佛
山风呼啸而过,吹动寺门前古柏的枯枝,也吹动着那柄斜插在石阶上的长剑,剑身古朴,却无半分锈迹,剑柄处缠绕着褪色的丝绦,在风中微微颤动,发出一声低沉的嗡鸣,如倦龙苏醒,又似佛前一声无奈的叹息,这便是江湖上传言已久的“问心剑”,它停在了“万佛寺”的山门前。
万佛寺,香火鼎盛,晨钟暮鼓,梵音缭绕,是天下善男信女心中的圣地,寺中五百罗汉金身庄严,千尊佛陀法相慈悲,仿佛真能涤荡世间一切尘埃与戾气,就在这方净土之外,江湖的血雨腥风从未停歇,问心剑的主人,李青崖,一个在刀光剑影中浸淫半生的剑客,他持剑而来,不为朝圣,只为问剑。
“佛家讲慈悲为怀,普度众生,可为何世间仍有如此多的不平事?弱肉强食,强权当道,善良之人受尽欺凌,这佛前的慈悲,又在哪里?”李青崖的声音不大,却清晰地穿透了寺庙的晨钟,回荡在山谷之间,他一袭青衫,背负长剑,眼神锐利如鹰,与这肃穆的佛门圣地格格不入。
寺门缓缓开启,一位须发皆白、面容慈祥的老僧缓步而出,他双手合十,微微躬身:“阿弥陀佛,施主远道而来,老衲有失远迎,只是,佛法无边,亦非万能,佛能渡人,难渡人心;佛能消业,难消世争,施主心中戾气太重,恐是走错了地方。”
“戾气?”李青崖冷笑一声,手按剑柄,“若我身无戾气,手中无剑,早已化为枯骨,何来今日问心?师父曾言,‘剑心通明,方能斩断迷惘’,我寻遍天涯,只为寻一处能让我剑心通明之地,这万佛寺号称清净之地,我便来试一试,这佛光,能否照进我心中的剑冢!”
话音未落,李青崖身形已如鬼魅般掠起,问心剑出鞘,剑光如匹练,带着一往无前的气势,直取老僧,他这一剑,没有取巧,没有花哨,只有最纯粹的剑意,是无数次生死边缘磨砺出的锋芒。
老僧神色不变,只是轻轻抬手,手中不知何时多了一串佛珠,佛珠在他指间拨动,发出清脆的“哒哒”声,竟形成一道无形的音障,剑光触及音障,竟如泥牛入海,威力大减,老僧叹道:“施主,佛法如海,忍辱为舟,你以暴制暴,只会陷入更深的执念。”
“执念?”李青崖剑势一转,剑锋由直刺变为横扫,带起一阵凌厉的剑风,“我的执念,就是让世间再无弱者任人宰割!就是让这所谓的‘慈悲’,不再是懦弱的借口!”他的剑越来越快,剑光交织成网,仿佛要将整个寺庙都笼罩其中,寺中的罗汉像似乎在他凌厉的剑意下,也显得有些黯淡。
一时间,剑气纵横,佛音渺渺,李青崖的剑,快、准、狠,每一剑都刺向人心最软弱的地方,逼问着佛家的真义,而老僧只是从容应对,或以佛珠化解,或以袈裟拂动,或低声诵经,那看似柔和的力量,却总能四两拨千斤,将李青崖狂暴的剑势一一化解。
激战正酣,李青崖一剑刺出,直指老僧眉心,这一剑,他用尽了全身力气,也融入了他半生的困惑与不甘,就在剑尖即将触及老僧皮肤的瞬间,他看到了老僧眼中那深如古井的慈悲,没有恐惧,没有怨恨,只有一丝淡淡的悲悯。
就在这一刹那,李青崖的心猛地一颤,他想起了师父临终前的教诲:“‘问心剑’,问的是心,不是天下,心若不定,剑何能鸣?”他想起了那些因他剑下亡魂的哀嚎,想起了那些他未能拯救的哭泣。
“铛——”
一声脆响,问心剑竟被李青崖自己扔在了地上,他踉跄后退几步,喷出一口鲜血,脸色煞白,他败了,不是败给了老僧的武功,而是败给了自己内心的执念。
老僧走到他面前,缓缓扶起他:“阿弥陀佛,施主,你心中已有答案。”
李青崖抬起头,望着寺庙中庄严的佛像,又看了看地上那柄曾经让他引以为傲的长剑,他忽然明白了,佛家的慈悲,不是懦弱,而是一种更强大的力量,一种能够包容和理解一切的力量,它不是要消灭戾气,而是要化解戾气;它不是要无视不公,而是要以更广阔的心胸去面对不公。
“多谢大师点化。”李青崖深深一拜,“今日我‘剑啸群佛’,并非要挑战佛法,而是要在佛前,找到自己的道。”
从那以后,江湖上少了一个杀伐果断的剑客,多了一个行侠仗义、心怀慈悲的游方道士,他依然带着那柄问心剑,但剑锋不再轻易出鞘,他会在弱者受欺时挺身而出,会在恶人作祟时给予惩戒,但他的手中剑,多了一份分寸,少了一份戾气。
偶尔,当月明星稀,他会独自一人来到万佛寺后山,面对着连绵的群山,轻轻拔出问心剑,剑身在月光下闪烁着清冷的光辉,他不再舞出凌厉的剑招,只是缓缓地、舒缓地挥舞着,剑风呜咽,竟似一曲悠远的梵唱。
那剑啸,不再是挑战群佛的战吼,而是与佛共鸣的清音,回荡在天地之间,涤荡着世间的尘埃,也抚慰着无数迷茫的心灵,剑心通明,方见佛性,这,或许就是《剑啸群佛》的真正含义。

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