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越千年的精神图腾与时代强音
“凤鸣岐山,声闻于天。”当《尚书》中的这句记载穿越三千年时光,那只振翅高翔的神鸟,依然以它绚烂的羽翼与嘹亮的清鸣,在中华文明的苍穹上刻下不朽的印记。《凤鸣九天》不仅是一个象征,更是一种精神的图腾——它承载着先民对美好的向往,见证着文明的兴衰迭代,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,奏响属于中华民族的雄浑强音。
神话之源:凤鸣初啼,文明曙光
“凤”的诞生,本是上古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想象,它集百鸟之形:锦鸡首、鸳鸯身、大鹏翅、仙鹤腿、鹦鹉喙,羽翼之上汇聚日月星辰的光华,尾羽间流淌江河山川的纹理,在原始部落图腾中,凤是“火之精”,与“龙之灵”共同构成中华文明最古老的阴阳和谐——龙象征大地与力量,凤代表苍穹与智慧,二者交舞,便是“天地和合,万物共生”的哲学雏形。
商周青铜器上的“凤纹”,线条刚劲而灵动,似在祭祀的烟火中展翅;楚辞中“凤皇翔于江汉,载云天之翼”,屈原以凤自喻,寄托着“举世皆浊我独清”的高洁,此时的凤鸣,是先民对自然的叩问,对秩序的追寻,更是对“德辉”的向往:《韩非子》载“凤凰者,鹑火之禽,戴德负仁,抱义挟礼”,凤的每一次鸣叫,都成了“仁义礼智信”的文明注脚。
历史回响:凤鸣九皋,乱世清音
历史长河中,凤鸣常在盛世与乱世的交织中愈发嘹亮,秦汉一统,凤凰被视为“太平之瑞”,《史记》载“汉兴,高祖斩白蛇而献之,曰:‘此乃所谓天授也。’其后有凤凰集于沛郡,百姓歌舞称庆”,凤鸣成了王朝鼎革的天命象征;盛唐气象,凤凰纹饰遍及宫廷与民间,敦煌壁画中的“双凤绕塔”,羽翼飘举如盛世的霓裳;即便在宋明积贫积弱之际,文人仍以凤自勉——陆游“凤凰上击九千里,须臾散作满天星”,岳飞“怒发冲冠,凭栏处、潇潇雨歇,抬望眼,仰天长啸,壮怀激烈”,凤鸣化作了士大夫“虽千万人吾往矣”的铁骨铮铮。
最动人的凤鸣,或许藏在普通人的生命里,明清之际,李香君“血溅桃花扇”,以弱女子之身托起民族气节,她的坚守何尝不是一只“不肯栖于腐木”的孤凤?近代百年,山河破碎,秋瑾“身不得,男儿列;心却比,男儿烈”,她的呐喊如凤唳九霄,刺破了旧时代的沉沉黑夜,凤鸣,从来不只是王侯将相的颂歌,更是每个平凡生命在困境中迸发的光——它是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”的勇气,是“留取丹心照汗青”的赤诚,是“千磨万击还坚劲”的韧劲。
时代新声:凤鸣寰宇,逐梦九天
当历史的指针拨向21世纪,“凤鸣九天”被赋予了更辽阔的内涵,它不再是神话中的祥瑞,而是新时代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强音——那是“嫦娥”探月、“祝融”探火时,航天器在深空传回的信号,如凤羽掠过星辰;是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下,驼铃与汽笛交织的交响,似凤鸣响彻欧亚大陆;是中国高铁以“350公里时速”飞驰在大地上,如凤翼划破时空的阻隔。
从“北斗”组网到“奋斗者”号深潜,从脱贫攻坚的战场到科技创新的前沿,无数“凤鸣”正在这片土地上激荡:是科研工作者“板凳甘坐十年冷”的专注,是扶贫干部“一户一策”的执着,是青年一代“强国有我”的誓言,他们或许平凡,却以各自的“清音”汇聚成时代的“和声”——这凤鸣,是“敢教日月换新天”的豪情,是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的决心,更是“各美其美,美美与共”的胸怀。
“凤鸣九天”,鸣的是文明的根脉,传的是精神的火炬,从岐山之下的原始图腾,到新时代的复兴号角,这只神鸟始终与中华民族同呼吸、共命运,当我们在历史中听见它的鸣叫,那是祖先的嘱托;当我们在现实中看见它的身影,那是奋斗者的足迹;当我们在未来仰望它的飞翔,那是一个民族逐梦星辰大海的壮阔征程。
愿这穿越千年的凤鸣,永远响彻天地之间——它见证过我们的来路,更将指引我们,飞向更辽阔的九天。

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