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山如故
江山如故——这四字轻轻落下,仿佛一卷泛黄的图轴缓缓展开,又似一声穿越时空的叹息,将千年风烟凝于笔端,它既是地理的恒常,亦是历史的回响;是自然的沉默,更是人文的烙印,当我们站在时光的渡口回望,这“如故”的江山,究竟承载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,又见证了多少王朝更迭、人事沧桑?
地理的脊梁:永恒的守护者
江山的“如故”,首先在于其地理的恒常,五岳巍峨,千年未改其峻;长江黄河,万古未息其流,泰山之巅的日出,依旧照亮着华夏的黎明;壶口瀑布的怒吼,依旧激荡着民族的血脉,喜马拉雅的雪线,是地球的年轮;黄土高原的沟壑,是岁月的掌纹,它们不因帝王的兴衰而增减,不因战争的胜负而变迁,秦始皇的驰道早已湮没于荒草,但长城的残垣仍在山巅蜿蜒;隋炀帝的运河漕运已成过往,但河水的碧波依旧滋养着两岸的烟火,地理的江山,是历史的舞台,无论台上的角色如何轮换,舞台本身始终沉默地伫立,承载着所有的悲欢离合。
历史的回响:不灭的烽烟
“江山如故”四字,最动人心弦的,是它与历史风云的交织,当“商女不知亡国恨,隔江犹唱后庭花”的哀歌响起,金陵的江山依旧繁华,却已易主;当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的诗句吟出,长安的宫阙虽倾,秦岭的草木依旧荣枯,江山见证了“大风起兮云飞扬”的豪迈,也目睹了“无限江山,别时容易见时难”的悲怆,项羽垓下被围,八百江东子弟的血染红了乌江,但乌江的水依旧东流,奔向大海;文天祥零丁洋里叹“零丁”,但伶仃洋的波涛依旧拍打着崖山,诉说着忠魂,江山如故,却不知多少英雄豪杰在这里折戟沉沙,多少王朝霸业在这里化作尘土,它像一位睿智的老者,看惯了兴衰起落,将所有的悲壮与辉煌,都沉淀在层叠的岩层与奔腾的江河之中。
人文的烙印:不老的乡愁
江山的“如故”,更离不开人文的滋养与乡愁的维系,每一寸土地,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;每一座山川,都承载着世代百姓的记忆,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,孕育了华夏民族的勤劳与坚韧;江南水乡的温婉,滋养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才情与浪漫。“故人西辞黄鹤楼,烟花三月下扬州”,黄鹤楼依旧矗立,长江水依旧东流,只是送别的人已远去;“但使主人能醉客,不知何处是他乡”,长安的酒肆或许不再,但游子的乡愁,却如这江山一般,亘古不变,无论是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的思念,还是“此夜曲中闻折柳,何人不起故园情”的感慨,江山都成为了乡愁的载体,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,让每一个华夏子孙,都能在这“如故”的江山中,找到自己的根与魂。
时代的变迁:新生的画卷
“江山如故”并非意味着一成不变,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,江山也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被重塑,曾经的荒原变成了繁华的都市,古老的渡口建起了雄伟的桥梁,高铁如银龙穿梭于山间,网络信号覆盖了每一个角落,这些变化,为古老的江山注入了新的活力,但变的只是表象,不变的是那份深沉的文化底蕴与民族精神,当我们在故宫的红墙下感受历史的厚重,在敦煌的壁画前领略艺术的瑰丽,在塞罕坝的林海中见证绿色的奇迹时,我们看到的,正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江山,它在传承中创新,在变革中坚守,展现出一幅幅“江山如故,气象万千”的新时代画卷。
江山如故,故的是山河的壮丽,历史的厚重,文化的根脉;变的只是岁月的容颜,时代的风貌,站在今天,我们回望过去,看到的不仅是一幅幅苍茫的山水,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历程,正如那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,无论经历多少曲折,始终朝着大海的方向,一往无前,这,就是江山的品格,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,愿这如故的江山,在新时代的阳光下,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,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,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。

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