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山如画
我总以为,“江山如画”四字,初听只觉寻常赞语,细品之下,却如沉入千年岁月的深潭,激荡起层层涟漪,它不仅是对自然景致最精妙的摹写,更蕴含着华夏民族对天地、对家国、对人生最深沉的情感与哲思。
“江山如画”,画的是何等壮阔的景致?是“造化钟神秀,阴阳割昏晓”的泰山雄奇,是“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”的黄河奔腾,是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的塞外苍凉,是“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”的江南婉约,这画,不是工笔细描的纤巧,而是泼墨挥毫的写意,它有“飞流直下三千尺”的磅礴笔触,也有“小桥流水人家”的淡墨渲染,它用四季的色彩作颜料:春有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”的粉嫩,夏有“接天莲叶无穷碧”的浓绿,秋有“停车坐爱枫林晚,霜叶红于二月花”的绚烂,冬有“千树万树梨花开”的素净,这画,鬼斧神工,气象万千,每一笔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,每一卷都是天地间最动人的诗篇。
“江山如画”又岂止于景?它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人文情怀,这画中,有金戈铁马的铿锵之声,想当年,项羽“力拔山兮气盖世”,在乌江边演绎了悲壮的英雄史诗;岳飞“壮志饥餐胡虏肉,笑谈渴饮匈奴血”,将精忠报国的热血洒在疆场,这画中,有文人墨客的千古情思,李白“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”,在月下独酌,将浪漫主义情怀融入山川;杜甫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,在烽火中忧国忧民,笔下的山河总带着一丝沉郁,这画中,更有黎民百姓的烟火气息,炊烟袅袅的村落,阡陌交通的田野,渔舟唱晚的江面,这些都是江山画卷中最朴实、最动人的底色,江山如画,画的是历史的风云变幻,画的是文化的薪火相传,画的是人民的生生不息。
“江山如画”,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与精神的象征,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,“江山”是“临行密密缝,意恐迟迟归”的牵挂,是“夕阳西下,断肠人在天涯”的乡愁,对于胸怀大志的仁人志士,“江山”是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担当,是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的豪情,我们歌颂江山,不仅仅因为它的美丽,更因为它是我们生命的根,是我们精神的归宿,它教会我们敬畏自然,感悟生命,更激励我们守护这片土地,创造更美好的未来。
站在时代的潮头,我们再次吟咏“江山如画”,心中涌起的是无尽的自豪与责任,这幅古老的画卷,正在我们手中续写着新的篇章,高楼林立是它现代的笔触,绿水青山是它永恒的底色,科技创新是它鲜亮的色彩,我们既是这幅画的欣赏者,更是这幅画的绘制者。
江山如画,美在天然,胜在人文,贵在精神,愿我们都能读懂这幅画,热爱这幅画,并用我们的智慧与汗水,让这幅“江山如画”更加绚丽多彩,永驻人间。

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