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龙骧虎步:行走于时代脊梁上的生命气象》
“龙骧虎步”,这四个字如一幅泼墨山水,在时光的长卷上晕染开雄浑的气象——龙,腾渊潜渊,脊梁如山;虎,啸谷巡林,步履生风,当这两种磅礴的生命意象交织,便勾勒出一种既具凌云之志、又含坚稳之姿的精神图腾:它是立于时代潮头的从容,是穿越风雨泥泞的笃定,更是每一个生命在岁月长河中,踏出的属于自己的铿锵足音。
龙骧:志在云霄的仰望与担当
“龙骧”者,昂首向天,鳞爪飞扬,古人以“龙”为至尊,其“骧”不仅是姿态的昂扬,更是灵魂的向上,正如《文选》中“龙骞螭屈,从若云回”的描绘,真正的“龙骞”,从不困于方寸之地,而是心怀九天,以吞吐天地的格局,在时代的天幕上刻下自己的坐标。
回望历史长河,多少仁人志士以“龙骞”之姿,撑起一个民族的脊梁,孔子周游列国,如“龙德而正中”,明知“道之不行”,仍“知其不可而为之”,步履所至,便是仁礼之光闪耀之处;苏轼一生颠沛,却始终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,被贬黄州时,于赤壁之下“酾酒临江,横槊赋诗”,将个人的沉浮升华为对生命的旷达与对家国的赤诚——他们的“步”,或许踏过崎岖,但“骧”首之姿从未低垂,那份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”的担当,让每一步都成为时代的注脚。
于今人而言,“龙骞”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,它是科研实验室里,为突破“卡脖子”技术而彻夜不眠的眼眸;是乡村教师跋涉在山路上,只为将知识带给大山深孩子的足迹;是年轻创业者面对质疑时,依然选择“向星辰大海进发”的勇气,所谓“龙骞”,不过是把个人的理想,融入时代的脉搏,以仰望星空的姿态,脚踏实地地生长。
虎步:踏地而行的坚毅与笃定
如果说“龙骞”是向上的灵魂,虎步”便是向下的扎根,虎行山林,每一步都稳如磐石,声震山谷,那是源于对土地的熟悉,对目标的执着,更是一种“不驰于空想,不骛于虚声”的实干精神。
《三国志》中称刘备“身长七尺,垂手过膝,顾自见其耳,然少语言,善下人,喜怒不形于色”,更赞其“步有奇表”——这“奇表”,不在外貌,而在他虽起于微末,却始终以“虎步”之姿,步步为营:从桃园结义时的“上报国家,下安黎庶”,到赤壁之战时的“联吴抗曹”,再到建立蜀汉后的“德以居位,仁以制物”,他的每一步,都踩在时代的痛点上,落在百姓的心坎里,这种“虎步”,是“板凳坐得十年冷”的耐心,是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韧劲,更是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”的胸怀。
平凡生命中的“虎步”,更令人动容,是建筑工人用粗糙的手掌,一砖一瓦垒起城市的天际线;是环卫工人凌晨四点的身影,扫过落叶与尘埃,扫出清晨的整洁;是母亲在厨房里日复一日的忙碌,将柴米油盐熬成岁月的温情,他们的步履或许平凡,却以踏实的力量,托起了生活的重量,也让“虎步”二字有了最朴素也最动人的注解——原来,真正的“虎步”,不过是把每一步都走稳,把每一件事做好,在平凡的坚守中,活出生命的厚度。
龙骧虎步:刚柔并济的生命气象
“龙骧”与“虎步”,从来不是割裂的两极,如阴阳相生,刚柔相济,真正的“龙骧虎步”,是“仰望星空”与“脚踏实地”的平衡,是“凌云志”与“脚下根”的统一,它既有龙的腾跃之姿,不惧风雨,敢为人先;也有虎的沉稳之步,不畏险阻,行则将至。
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,飞天衣袂飘飘,如龙骞九天,而脚下的莲座却稳稳扎根大地,正是“龙骧虎步”的绝佳隐喻——生命的气象,从来不是悬浮于空的虚幻,而是既要有挣脱束缚的勇气,也要有俯身耕耘的谦卑,就像袁隆平院士,他既有“让天下人都有饱饭吃”的“龙骞”之志,也有“下田”如“上班”的“虎步”之行,在稻田里走了半个世纪,最终让杂交水稻的奇迹,从土地里生长出世界的惊叹。
我们或许成不了惊天动地的英雄,但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“龙骧虎步”,在追逐梦想时,学一学龙的昂扬,不惧山高水远;在脚踏实地时,效一效虎的沉稳,不惧琐碎平凡,生命的步履方能既有力度,又有温度;既有速度,更有方向。
行走于这风云变幻的时代,愿我们都能以“龙骞”之姿立心,以“虎步”之行立命,不必追慕他人的光芒,只需在自己的时区里,踏出每一步的坚定与从容——因为,当龙吟与虎啸交织,当仰望与扎根同行,生命的足音,自会踏出山河气象,活成一道属于自己的、璀璨的风景。

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