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地和鸣的华夏气象
《龙跃凤翥:华夏文明的精神图腾与时代回响》
当第一缕晨曦穿透历史的长河,华夏先民仰望苍穹,见云腾致雨,凤舞九天;俯瞰大地,见山川蜿蜒,龙行渊海。“龙跃凤翥”这四个字便如一幅泼墨长卷,在甲骨文的裂纹里、在青铜器的纹饰中、在诗词歌赋的平仄间,缓缓铺展——它不仅是天地万物的生动写照,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永恒图腾:龙者,刚健中正,喻君子之自强不息;凤者,和美祥瑞,喻文明之厚德载物,二者交相辉映,构成了华夏文明“刚柔并济、天人合一”的精神内核。
(一)龙跃:刚健不息的华夏脊梁
“龙”字从甲骨文的“”到金文的“”,始终保持着“巨首、曲身、利爪、鳞甲”的意象,它是先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,更是对生命力的礼赞。《周易·乾卦》云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”龙跃九天,正是这种精神的具象化——它不栖于浅滩,不困于尘埃,而是“乘天地之正,而御六气之辩,以游无穷”的进取;它不惧风雨,不畏险阻,而是“飞龙在天,利见大人”的昂扬。
从大禹治水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的担当,到张骞“凿空”西域的开拓;从文天祥“人生自古谁无死”的孤绝,到近代仁人志士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的呐喊,龙跃的精神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脉,它是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的飞天,在风沙中勾勒出文明的弧线;是长城烽燧里不灭的狼烟,在群山间守护着家国的尊严;更是今日“天宫”遨游太空、“蛟龙”深潜碧海的壮举,在星辰大海间续写着“可上九天揽月,可下五洋捉鳖”的传奇,龙跃,是刻在骨子里的不屈,是写在旗帜上的奋进,是每个中国人面对困境时“虽千万人吾往矣”的勇毅。
(二)凤翥:和美共生的文明华章
如果说龙跃是“阳”的刚健,那么凤翥便是“阴”的柔美。“凤”字从甲骨文的“”(形似冠羽华丽的鸟类)到金文的“”,始终带着“五彩纹、长尾翎、清鸣声”的灵性,它是“凤凰来仪”的祥瑞,更是“有凤来仪,于彼高冈”的和美。《山海经》载:“丹穴之山,有鸟焉,其状如鸡,五采而文,名曰凤皇,首文曰德,翼文曰义,背文曰礼,膺文曰仁,腹文曰信。”凤翥,不仅是自然之美的化身,更是文明之德的象征——它不独享梧桐,非竹实不食,非醴泉不饮,喻示着对高洁品格的追求;它“非梧桐不止,非练实不食,非醴泉不饮”,更象征着对和谐共生的向往。
从“和实生物,同则不继”的古老智慧,到“协和万邦”的外交理念;从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,到“一带一路”的互利共赢;从“各美其美,美美与共”的文化包容,到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生态自觉,凤翥的精神始终滋养着文明的根系,它是故宫角楼檐角的琉璃凤吻,在晨光中映照着六百年的风霜;是江南园林的曲径通幽,在粉墙黛瓦间藏着“天人合一”的哲思;更是今日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的倡议,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传递着“天下大同”的温度,凤翥,是融在血脉里的温润,是刻在基因里的包容,是每个中国人面对世界时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”的雍容。
(三)龙凤呈祥:刚柔并济的时代交响
龙跃与凤翥,从来不是孤立的意象,而是“阴阳相生,刚柔相济”的哲学体现,龙无凤不祥,凤无龙不威——龙跃的进取,需以凤翥的和美为底色,方能避免“刚极则折”的偏颇;凤翥的包容,需以龙跃的勇毅为支撑,方能免于“柔弱无骨”的疲软,正如《淮南子》所言:“天地之气,莫大于和。”龙凤呈祥,正是这种“和”的极致体现:它既是个人层面“外圆内方”的处世之道,也是社会层面“政通人和”的理想图景,更是民族层面“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”的辩证统一。
今日之中国,正站在新的历史方位:龙跃的姿态,让我们在科技攻关中勇攀高峰,在乡村振兴中砥砺前行;凤翥的胸怀,让我们在文明互鉴中兼收并蓄,在生态保护中守护家园,从冬奥赛场上“冰立方”与“雪如意”的古今交融,到航天团队“90后”与“00后”的青春接力;从“碳中和”目标的坚定承诺,到“乡村振兴”战略的扎实推进,龙跃与凤翥的精神,正在新时代的实践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,它告诉我们:真正的强大,不是孤军奋战的傲慢,而是美美与共的格局;真正的文明,不是固步自封的守成,而是守正出新的从容。
当暮色降临,华灯初上,漫步在长安街的华灯下,看高楼大厦如龙腾跃,听街头巷尾笑语如凤和鸣,忽然懂得:“龙跃凤翥”从来不是遥远的传说,而是每个中国人血脉中的密码,是刻在时光里的文明印记,它是我们面对世界的底气,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指引——愿这天地和鸣的华夏气象,如龙跃般刚健不息,如凤翥般和美共生,在历史的长河中,永远奔腾,永远翱翔。

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