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千年祥瑞照进时代长河
《龙行凤翥:在时光长河里书写华夏新章》
“龙行凤翥势崩云,字里金生墨有神。”唐代诗人李邕笔下,龙飞凤舞的笔势如崩云裂石,藏着华夏文明最磅礴的生命力,当“龙行凤翥”四个字从历史深处走来,它不仅是书法里的筋骨风华,更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文化密码——那是东方巨龙的腾跃之姿,是神瑞凤凰的翱翔之态,是一个民族穿越五千年风雨,始终向光而行的精神图腾。
龙行:大地上的脊梁,江河里的血脉
龙,是华夏先民对自然最敬畏的想象,也是对力量最诗意的诠释,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玉龙身上,我们看到了C型龙纹的圆融,那是先民对天地循环的朴素认知;在商周青铜器的夔龙纹中,我们读懂了狞厉威严下的秩序,那是早期国家礼制的庄严注脚;到了秦汉,龙与帝王结合,成为“九五之尊”的象征,却从未脱离大地——它是李冰治水时锁住岷江的“镇水神兽”,是大禹疏导洪水时“开九州,通九道”的脊梁,更是无数百姓心中“风调雨顺”的期盼。
“龙行”从来不是凌空蹈虚的神话,它是都江堰的飞沙堰,用千年智慧驯服岷江水患;是隋唐大运河的漕运船,载着南北物联通繁华;是长城上的烽火台,在朔风中传递着家国守望,近代以来,当山河破碎,龙也曾困于浅滩——但正是这份“困而不失其正”的坚韧,让它在觉醒中腾跃:从京张铁路上中国人自主设计的第一条铁路,到长征火箭刺破苍穹的火焰;从港珠澳大桥如巨龙般横跨伶仃洋,到“一带一路”让合作之龙蜿蜒向世界……今天的中国,正以“龙行天下”的气度,在新时代的坐标系里,书写着“强国有我”的答卷。
凤翥:天际下的华彩,文明里的和鸣
如果说龙是大地脊梁,凤便是天空的诗篇,凤,是“非梧桐不止,非练实不食,非醴泉不饮”的高洁,是“见则天下安宁”的祥瑞,从《山海经》里的“丹穴之山,有鸟焉,其状如鸡,五采而文,名曰凤皇”,到《诗经》中“凤凰鸣矣,于彼高冈,梧桐生矣,于彼朝阳”,凤始终是美好与和谐的化身,它不与鹰隼争利,只择清栖而居;不与凡鸟争鸣,只候知音而歌。
“凤翥”的姿态,是文明的包容,更是精神的绽放,大唐长安城里,胡商与汉民共舞,波斯银器与唐三彩同辉,那是凤舞九天时的开放胸襟;宋代汴京的虹桥上,商贩与文人擦肩,活字印书与山水画交相辉映,那是凤翼展开时的文化繁荣,近代以来,凤也曾经历折翼——但当新文化运动的春风吹过,当五四青年的呐喊响彻云霄,这只神鸟在涅槃中重生:它是敦煌莫高窟壁画里,飞天的飘带在新时代重焕光彩;是故宫博物院里,文物修复师用匠心让千年古画“重见天日”;是中国女性走出家门,在各行各业绽放“巾帼不让须眉”的华彩,今天的中国,正以“凤翥千仞”的姿态,在文明互鉴中,传递着“各美其美,美美与共”的东方智慧。
龙行凤翥:当古老图腾遇见时代浪潮
龙与凤,从来不是孤立的符号,龙行于地,凤翥于天,天地交奏,方成华夏文明的和声。“龙行”是实干,是“撸起袖子加油干”的坚韧;“凤翥”是梦想,是“敢教日月换新天”的豪情,从“北斗”组网到“嫦娥”探月,从“奋斗者”号深潜万米到“福建舰”劈波斩浪,龙行天下的科技实力,正托起凤翥高飞的文明梦想;从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到共同富裕的扎实推进,从绿水青山的生态守护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,凤翥天下的民生温度,正让龙行大国的脚步更加从容。
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,“龙行凤翥”早已超越了最初的祥瑞寓意,它是中华文明“刚健有为、厚德载物”的精神内核,是中国人“脚踏实地、仰望星空”的生命姿态,更是这个时代“继往开来、开拓创新”的生动注脚,当我们在故宫的红墙黄瓦下仰望飞檐上的龙凤,在航天发射场的烈焰中看见巨龙的腾飞,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听见凤凰的和鸣,便会懂得:所谓“龙行凤翥”,不过是五千年文明基因,在当代中国人血脉里的奔涌与绽放。
龙行天下,凤翥九天,这是历史的回响,更是未来的序曲——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,这只古老的东方神兽,正带着文明的荣光,向更辽阔的天地,振翅而飞。

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