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夏魂魄里的千年气象
龙骧虎视:华夏魂魄里的千年气象
“龙骧虎视”,这四字成语如同一幅泼墨山水,刚劲的笔锋间跃动着华夏文明最鲜活的魂魄,龙腾于九天,虎踞于山川,一者象征吞吐天地的宏大格局,一者代表震慑八方的磅礴力量,当这两种意象交织,便勾勒出一个民族从洪荒走向觉醒、从困顿走向崛起的精神图谱——它既是历史深处的回响,更是当下时代的宣言。
龙骧:华夏的飞天之志
“龙骧”之态,是华夏文明刻在骨子里的仰望,甲骨文中,“龙”字如巨蛇盘曲,鳞爪飞扬,先民以它为图腾,寄托了对风雨雷电的敬畏,更暗藏了对超越平凡的向往。《周易》有云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,龙“能幽能明,能细能巨,能短能长”,恰是这种“自强不息”的化身,从大禹治水“龙以御水”的传说,到秦始皇“祖龙死而地分”的雄心,再到汉武帝“龙飞帝位”的尊崇,龙始终是华夏民族精神图腾的核心——它不满足于匍匐大地,而是要“骧”(昂首腾跃)于云霄,以俯瞰众生的格局,开拓文明的疆域。
这种“飞天之志”从未断绝,当张骞策马西域,驼铃穿越沙海,龙的身影便沿着丝绸之路延伸到中亚;当鉴真东渡扶桑,佛法东传,龙的鳞爪刻在了奈良的唐风古建里;当郑和宝船七下西洋,龙旗猎猎,向世界宣告“共享太平之福”的愿景,即便在近代积贫积弱的岁月里,梁启超仍疾呼“少年中国如龙虎”,鲁迅以“我以我血荐轩辕”唤醒沉睡的巨龙——龙骧,从来不是霸权的张扬,而是文明对更高境界的追求,是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”的担当。
虎视:华夏的守土之威
如果说“龙骧”是向上的开拓,虎视”便是向内的坚守,虎,百兽之长,《诗经》赞其“匪兕匪虎,率彼旷野”,《水浒传》中以“虎头蜂”喻其勇猛,它盘踞山林的姿态,是守护疆域的警惕,是捍卫尊严的决心,从商周青铜器上的“虎食人卣”图腾,到长城烽火台上的“虎符”调兵,再到戚继光“封侯非我意,但愿海波平”的抗倭壮举,虎的威严始终与华夏的“守土”意识紧密相连——不主动挑衅,也绝不退让一步。
这种“守土之威”是刻在基因里的底线,鸦片战争后,列强强租虎门,炮舰轰击大沽,虎门炮台的残垣断壁上,镌刻着“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”的刚烈;抗日战争中,台儿庄的炮火里,将士们以“血肉长城”对抗侵略,虎啸般的怒吼震彻华北;新时代的中国,面对“台独”分裂势力和外部干涉,亮出“反分裂国家法”的利爪,如虎踞深渊,静待来犯——虎视,从来不是好战的姿态,而是“犯我中华者,虽远必诛”的底线,是“国虽大,好战必亡;天下虽安,忘战必危”的清醒。
龙腾虎跃:新时代的复兴气象
“龙骧虎视”的真谛,在于“龙”与“虎”的辩证统一:龙无虎之威,则失之空泛;虎无龙之志,则陷于莽撞,唯有龙腾九天以谋远,虎踞大地以守成,方能成就“万物并育而不相害,道并行而不相悖”的气象。
今天的中国,正以“龙骧虎视”之姿,书写复兴新篇。“龙骧”是“天问”探火、“嫦娥”揽月的飞天梦,是“一带一路”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观,是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的天下情怀;“虎视”是芯片突围、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劲头,是航母远航、歼-20翱翔蓝天的国防底气,是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生态坚守,从深圳前海的“拓荒牛”精神,到塞罕坝林场的“绿色奇迹”;从脱贫攻坚的“攻坚之战”,到乡村振兴的“接续奋斗”,龙与虎的魂魄,早已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脉——它是实验室里通宵达旦的灯光,是冬奥赛场上冲刺的极限,是边防线上挺立的脊梁。
站在历史的瞭望塔上回望,“龙骧虎视”是刻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,是写在竹简上的《孙子兵法》,是飘在烽火台上的狼烟,更是响在新时代的号角,它告诉我们:一个民族的复兴,既要有“龙腾四海”的视野,也要有“虎踞一方”的定力;既要仰望星空,也要脚踏实地,当千万个“龙骧”的梦想汇聚,千万个“虎视”的坚守凝聚,这片土地上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文明之光——那是五千年未曾断流的魂魄,是面向未来的磅礴气象。
龙骧昂首,虎视何雄哉!这,就是华夏;这,就是中国。

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