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明深处的永恒争锋
“龙战于野,其血玄黄”,这句《周易》中古老的爻辞,如一道惊雷划破历史的长空,它描绘的不仅仅是两条神兽在旷野中搏杀的惨烈景象,更象征着宇宙间两种巨大力量——光明与黑暗、秩序与混乱、创造与毁灭——在最原始、最广袤的舞台上展开的终极对决,这“野”,是未经驯化的蛮荒,是规则尚未建立的混沌,也是一切可能性孕育其中的原点,当“龙战”于此,其血染玄黄,便成了文明演进中最深刻的烙印。
龙,作为中华文明乃至许多古老文化中的图腾,集日月之精华,汇天地之灵气,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威、蓬勃的生命力与不可预测的神秘力量,它既能行云布雨,润泽苍生,亦能兴风作浪,毁天灭地,当两条龙——或者说,代表着不同理念、不同利益、不同未来的“龙性力量”——在这片“野”中相遇,冲突便不可避免,这片“野”,可以是远古部落间为争夺生存空间与水源的鏖战,可以是不同文明体系为争夺话语权与资源碰撞出的火花,也可以是一个时代内部新旧思想、革新与守旧之间激烈的交锋与博弈。
回望历史长河,“龙战于野”的场景屡见不鲜,春秋战国,诸侯并起,百家争鸣,那是一个思想“野草”疯长的时代,儒家的仁爱、道家的无为、法家的严苛、墨家的兼爱……各家思想如同矫健的龙,在广阔的“思想原野”上奔腾、碰撞、激战,没有哪一家能轻易一统天下,正是这场持续数百年的“龙战”,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多元格局,其“血”——那些智慧的光芒与思想的火花,至今仍滋养着我们,又如近代中国,面对“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”,古老的中华龙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,被迫卷入了一场惨烈的“龙战”,传统的“天朝上国”秩序崩塌,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,从洋务运动的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,到戊戌变法的制度尝试,再到辛亥革命的浴火重生,无数仁人志士如龙一般,在民族危亡的“旷野”上,以血肉之躯为墨,书写着救亡图存的悲壮史诗,这场“龙战”,其血玄黄,染红了近代中国的历史,也最终催生了新的民族觉醒与重生。
“龙战于野”,其过程必然是惨烈的,伴随着牺牲与痛苦。“其血玄黄”,玄为天之色,黄为地之色,象征着天地失序,乾坤颠倒,冲突的双方,都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,原有的平衡被打破,社会陷入暂时的混乱与迷茫,也正是在这惨烈的争斗中,旧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东西被涤荡,新的更具生命力的元素得以孕育和成长,如同暴风雨过后,大地会焕发新的生机,一场深刻的“龙战”之后,文明往往能实现质的飞跃,它不是简单的循环往复,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必经阶段,没有冲突与斗争,文明就可能陷入停滞与僵化。
今日之世界,虽无远古神兽之形骸,但“龙战于野”的精神内核依然鲜活,全球化浪潮下,不同文明、不同发展模式、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交流、交融与交锋日益频繁,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,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,也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与安全风险,国际舞台上,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博弈,霸权主义与平等诉求的碰撞,何尝不是新时代的“龙战于野”?而一个国家内部,在改革进入深水区时,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,思想观念的多元碰撞,同样需要我们以“龙战”的勇气与智慧去面对。
面对“龙战于野”,我们当何为?是畏惧退缩,还是勇敢迎击?答案不言而喻,但“战”并非目的,而是手段。“龙战于野”的终极指向,不应是毁灭性的零和博弈,而应是更高层次的和谐与统一,如同《周易》所启示,冲突之后是“同人”与“大有”,是对立面的统一与新秩序的建立,我们需要以开放的胸怀去理解差异,以理性的精神去化解矛盾,以共赢的目标去引领合作,在“野”的广阔中,寻找共通的价值,构建新的共识,让不同“龙性”的力量在竞争中共同提升,在差异中和谐共生。
“龙战于野,其血玄黄”,这是一曲英雄的悲歌,也是一首文明的史诗,它警示我们,文明的进步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,它充满了挑战与斗争,但它也激励我们,正是在这充满不确定性的“旷野”上,在那些惊心动魄的“龙战”之中,人类文明才得以淬炼成钢,不断迈向新的高峰,愿我们都能在这场永恒的争锋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,以智慧和勇气,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“玄黄”之章。

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