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历史长河中锚定定力与生机
“江山永固”,这四个字自带着千钧分量,它不仅是帝王将相对社稷长存的期许,更是一个民族对文明赓续、土地安宁、人民幸福的永恒追求,从镌刻在青铜器上的“子子孙孙永宝用”,到镌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“人民英雄永垂不朽”,从“但使龙城飞将在”的边关守护,到“江山就是人民,人民就是江山”的时代强音,“江山永固”从来不是冰冷的权力符号,而是流淌在文明血脉中的精神密码——它需要以民为基的定力,以变应变的智慧,更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的奔赴。
民为邦本:固江山的“根”与“魂”
“江者,积流之博大也;山者,堆壤之崇宏也。”江山的形胜,终究要靠“人”来赋予灵魂,古人云: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”政权的稳固、疆域的安宁,从来不是靠高墙深池或强兵利器就能维系的,而在于是否将“民”作为最坚实的根基,商汤灭夏,留下“解网三面”的典故,以“罪人不孥”的仁政赢得民心;文景之治,以“轻徭薄赋、与民休息”的 policy 让仓廪实而民心安;唐太宗更是直言“为政之道,惟在得人”,以“水能载舟”的清醒开创“贞观之治”,这些历史片段反复印证:江山的“固”,不在城池之坚,而在人心之聚;不在疆域之广,而在民心之向。
今天的“江山永固”,早已超越了王朝更迭的狭隘视角,升华为对人民幸福、民族复兴的守护,从脱贫攻坚战中“一个都不能少”的承诺,到疫情防控中“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”的抉择;从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生态实践,到“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”的民生追求,中国共产党人用行动诠释了“江山就是人民,人民就是江山”的深刻内涵,当14亿多中国人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不断增强,这片土地便拥有了最深厚的根基——这根基,是风雨来袭时最稳固的“压舱石”,是江山永固最坚实的“魂”。
守正创新:固江山的“道”与“术”
“江山永固”,既要守护传统中的“定盘星”,也要拥抱时代中的“新航船”,历史从不等待犹豫者、懈怠者,固守“祖宗之法”不变,终将被时代抛弃;而数典忘祖、全盘否定,则会失去立足的根基,真正的“固”,是在守正中创新,在创新中守正。
中国古代的“固”之智慧,早已蕴含着变通的哲学,都江堰的修建,“深淘滩低作堰”的六字诀,既顺应岷江水势的自然规律(守正),又创造性地鱼嘴分沙、飞沙堰溢洪(创新),让成都平原“水旱从人,不知饥馑”,至今仍在滋养天府之国;郑和下西洋,以“怀柔远人”的和平理念传播文明(守正),却也在造船、航海技术上领先世界(创新),打开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,这些实践告诉我们:固江山,不是守着“一亩三分地”画地为牢,而是在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,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变化。
今天的中国,正以“守正创新”的智慧书写“永固”新篇,我们坚守马克思主义的“魂脉”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“根脉”,却也在数字时代开辟“数字政府”新赛道,用“一网通办”让数据多跑路、群众少跑腿;我们传承“和合共生”的东方智慧,却也在全球治理中提出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理念,用“一带一路”架起文明互鉴的桥梁,这种“守正”,是对历史经验的尊重,对发展规律的敬畏;这种“创新”,是对时代命题的回应,对人民需求的满足,唯有守正不渝、创新不止,江山才能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。
继往开来:固江山的“力”与“行”
“江山永固”,从来不是一劳永逸的“保险箱”,而是一代代人接力奔跑的“接力赛”,从“精忠报国”的岳飞,到“苟利国家生死以”的林则徐;从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的周恩来,到“宁肯少活二十年,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”的王进喜;从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”的袁隆平,到“清澈的爱,只为中国”的陈祥榕……一代代中国人用生命诠释了“保江山、卫江山”的责任担当,这种担当,是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家国情怀,是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”的精神境界,更是江山永固最澎湃的动力。
今天的接力棒,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,科技攻关的实验室里,青年科研人员日夜攻关,只为突破“卡脖子”技术;乡村振兴的田野上,新农人用科技赋能土地,让“希望的田野”焕发新活力;戍边卫国的雪山上,战士们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每一寸国土;城市的街头巷尾,志愿者们用微光汇聚温暖,守护着万家灯火……正是这无数个“我”的奋斗,构成了“江山永固”的坚实力量,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:“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。”唯有以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境界和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担当,接续奋斗、砥砺前行,才能让江山永固、基业长青。
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,“江山永固”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,而是正在书写的现实,它镌刻在脱贫户的笑脸上,流淌在清澈的江河里,闪耀在“天宫”遨游太空的身影中,更凝聚在14亿多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心里,这片江山,因人民而固,因创新而兴,因奋斗而永续,当每个人都成为江山的守护者、建设者、创新者,这片土地便拥有了穿越风雨、面向未来的磅礴力量——这力量,让“江山永固”的誓言,在历史长河中永远激荡。

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