拂拭尘埃,照见本心
苍穹之下,云海之上,有缥缈之境,名曰“空灵”,空灵天君,便自这空灵之境中孕育而生,非血肉之躯,乃天地灵气、日月精华所聚,是为“空”之化身,亦为“灵”之主宰,其名“空灵”,既道尽了其存在之玄妙,也暗合了其道法之根本——以空纳万境,以灵照万物。
空灵天君的形象,并非世俗中那威严赫赫、怒目金刚之状,祂往往隐于云雾缭绕的山巅,或栖于古木参天的幽谷,身形似有似无,如同一缕轻烟,一片流云,其面容清癯,眼神却清澈如秋水,深邃似星空,仿佛能洞悉世间一切虚妄,亦能包容世间一切悲欢,祂不常言语,然一言既出,便如洪钟吕吕,直指人心,引人深思。
其道法,亦如其名,以“空”为基,以“灵”为用。“空”并非虚无,而是不执着、无挂碍的境界,天君能于一沙一世界中见宇宙,于一念一动中知因果,祂不喜杀伐,不尚争斗,认为世间纷扰,多源于人心之执念——对名利之执,对爱恨之执,对生死之执,故而,祂常以“空”之智慧,点化迷途之人,令其明白万物皆流,唯变不变,唯有放下执念,方能得大自在。
而“灵”,则是祂慈悲与智慧的体现,天君能感众生之苦,能应众生之求,当世间遭遇劫难,妖魔作祟,生灵涂炭时,祂并非以雷霆之怒荡涤一切,而是以“灵”之妙法,唤醒众生本自具足的良知与力量,或化身为山间老者,以寻常话语点拨迷津;或显灵于病榻之前,以无形甘露抚慰伤痛,祂的“灵”,如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,却能在潜移默化中,净化人心,平息戾气。
传说中,曾有一痴儿,为求长生,误入歧途,修炼邪功,吸食生灵精元,以致怨气冲天,妖气弥漫,空灵天君寻踪而至,并未出手将其诛灭,而是将其引入一片幽静的竹林,竹林之中,风过叶响,如梵音低语;阳光透过叶隙,洒下斑驳光影,如佛性光明,天君不言不语,只是静静地看着他,痴儿在竹林中,面对天君那清澈而悲悯的眼神,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宁静与审视,过往的杀戮、贪婪、恐惧,如潮水般涌上心头,又在那一瞬间的清明中,化为深深的悔恨,他放弃了邪功,甘愿承受自身罪业带来的惩罚,而空灵天君,只是在他身后,轻轻叹息一声,那叹息中,有悲悯,亦有欣慰。
空灵天君的存在,更像是一种象征,一种对内心本真的向往与回归,在喧嚣浮躁的尘世中,我们常常被外物所役,被欲望所困,渐渐迷失了自我,空灵天君所倡导的“空灵”之境,便是要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,保持一颗空灵之心,不为外物所动,不为俗世所扰,拂去心头的尘埃,才能照见本来的面目,才能找到那份久违的宁静与喜悦。
或许,我们永远无法真正遇见那位缥缈于云海之上的空灵天君,但只要我们学会在内心开辟一片“空灵”之境,学会放下,学会包容,学会以一颗清澈之心观照世界,我们每个人,都可以成为自己生命中的“空灵天君”,在属于自己的方寸之间,守护那份本真的宁静与光明,这,便是空灵天君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。

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