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地间不朽的精神图腾
龙腾九霄:东方巨兽的千年回响
“龙骧”二字,自带金石之音,骧者,马昂首奔腾也,引申为巨兽振鳞、气冲霄汉,在华夏文明的基因里,龙从来不是神话里的虚影,而是刻在青铜器纹路里的信仰,写在《周易》卦象中的哲思,从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玉龙蜷曲如钩,到商周青铜鼎上夔龙纹的狞厉威严,再到秦汉“飞龙在天”的瓦当当头,龙始终是先民对自然伟力的敬畏,对生命力的极致想象。
《汉书·叙传》有云:“身修国昌,维尔龙骧。”这“龙骧”是帝王气象的注脚——秦始皇“振长策而御宇内”,是龙骧的霸气;汉武帝“雄才大略”,是龙骧的抱负;更不必说诸葛亮《出师表》中“当奖率三军,北定中原,庶竭驽钝,攘除奸凶,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”的誓言,那字里行间的壮志,何尝不是一位臣子对家国的“龙骧”之姿?龙骧,从来不是孤立的勇猛,而是以天地为幕、以苍生为念的担当,是“潜龙勿用”时的隐忍,也是“飞龙在天”时的昂扬。
凤翥千仞:神鸟衔来的文明火光
如果说“龙骧”是大地深处的力量奔涌,凤翥”便是天空之上的精神翱翔,翥者,鸟展翅高飞也,凤凰非梧桐不止,非练实不食,非醴泉不饮,这高洁的姿态,恰是华夏文明对“美”与“善”的永恒追求。
凤的形象,同样古老得令人心颤,殷墟甲骨文中的“凤”字,如一只冠羽华美的长鸟,仿佛在占卜的青烟中振翅而起。《山海经》载:“丹穴之山,有鸟焉,其状如鸡,五采而文,名曰凤皇。”这五彩之鸟,是部落的图腾,是祥瑞的使者,更是先民对理想人格的投射,当孔子“凤鸟不至,河不出图,吾已矣夫”的叹息回荡在春秋的暮色里,凤已不再是神鸟,而是“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”的精神坚守——它衔着文明的火种,在乱世中翱翔,在困顿时不屈。
从《楚辞》中“凤皇翔于江汉兮,载云天之翼”的浪漫,到唐诗“身无彩凤双飞翼,心有灵犀一点通”的灵秀;从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的飞天神女(其服饰纹样常融入凤纹),到明清宫廷里“丹凤朝阳”的刺绣华服,凤翥始终是华夏对“美”的诠释——不是浮于表面的华丽,而是内外兼修的从容,是“德辉”闪耀的高贵。
龙凤呈祥:天地和合的生命哲学
“龙骧凤翥”从来不是孤立的意象,当龙与凤相遇,便构成了华夏文明最动人的精神图腾:龙象征阳刚与力量,凤象征阴柔与美好,二者交织,正是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的宇宙智慧。
你看那故宫的角楼,琉璃瓦上龙吻昂首、凤翼轻展,一刚一柔,守护着六百年的风雨;你听那民间的婚嫁鼓乐,龙凤呈祥的剪纸贴满窗棂,新郎的龙袍与新娘的凤冠相映,是“执子之手”的千年承诺,龙骧,是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的进取;凤翥,是“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”的包容,二者合一,方成“刚健婀娜”的完美人格,方成“天人合一”的文明境界。
近代以来,当国门被坚船利炮轰开,龙骧凤翥的精神从未沉沦,詹天佑主持京张铁路,“各出所学,各尽所知,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”的誓言,是龙骧的脊梁;秋瑾“身不得,男儿列;心却比,男儿烈”的绝笔,是凤翥的清辉,当“蛟龙号”深潜马里亚纳海沟,龙骧之姿未知;当“嫦娥”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留下人类首个足迹,凤翥之魂照亮苍穹——这古老的图腾,正以新的姿态,在新时代的天地上重新翱翔。
尾声:精神的图腾,永恒的航标
龙骧凤翥,是刻在华夏骨子里的密码:它让我们在顺境时不忘“潜龙在渊”的谦逊,在逆境时保有“凤鸣岐山”的希望;它让我们以龙的刚健直面挑战,以凤的柔美拥抱世界,当无数个体的“龙骧”汇聚成民族的力量,无数生命的“凤翥”绽放出文明的光彩,这图腾便成了永恒的航标,指引着这个古老的民族,在历史的长河中,永远奔腾,永远高飞。
因为龙骧凤翥从不是传说,它是每个中国人血脉里,那股“敢教日月换新天”的勇气,那份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的从容——是天地间,永不熄灭的精神之光。

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