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夏魂魄的飞扬姿态
“龙骧凤翥”四字,如一幅泼墨山水在眼前铺展:龙昂首奋鬃,搅动风云;凤展翅凌霄,翱翔九天,这不仅是汉字里最富动感的意象组合,更藏着华夏文明五千年不灭的精神密码——它是一方疆域的开拓意志,一种文化的昂扬姿态,一个民族穿越风雨、始终向前的魂魄飞扬。
龙骧:大地的脉动,开拓的雄魂
“龙骧”之“骧”,是马儿昂首奋蹄的昂扬,更是巨龙抬头震慑八荒的力量,在甲骨文中,“龙”字蜿蜒如蛇,却已具角目鳞爪,先民以它为图腾,并非畏惧,而是敬畏那股潜藏于山川河脉的伟力——那是黄河的奔腾,是泰山的巍峨,是先民面对蛮荒时“敢教日月换新天”的开拓勇气。
秦皇扫六合,兵马俑阵列如龙鳞森然,铜车马上的驭手目光如炬,那是对“龙骧”最直白的诠释:一统天下的雄心,不是霸权的傲慢,而是将散落的星火聚成燎原之火,汉武帝北击匈奴,封狼居胥山的旌旗猎猎,战马踏过荒原,踏出一条丝绸之路,让驼铃与龙纹一起,沿着沙漠与海洋,将华夏的疆域刻进世界的版图,即便是在近代烽火里,当列强的炮舰轰开国门,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烈焰是龙骧,红军长征路上的草鞋是龙骧,是大地上无数“虽千万人吾往矣”的脊梁,让“龙”的魂魄从未低垂。
龙,从不盘踞于深渊,它始终昂首,以大地的脉动回应时代的惊雷,这脉动,是愚公移山的执着,是精卫填海的坚韧,更是一个民族在沉沦中奋起、在困顿中开拓的不屈雄魂。
凤翥:苍穹的回响,文明的华章
如果说“龙骧”是扎根大地的力量,凤翥”便是翱翔苍穹的灵秀。“凤”为百鸟之王,其“翥”是振翅高飞,是从《诗经》“凤凰鸣矣,于彼高冈”的清鸣,到李白“凤凰为谁来,吾欲揽之归”的豪情,华夏的文明,始终如凤羽般绚烂,在历史的云霄中舒展。
唐时的长安,是凤翥的舞台,大明宫的琉璃瓦在阳光下泛着金光,波斯商人的驼队与遣唐使的船队交织,李白醉吟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,杜甫低咏“会当凌绝顶”,那是一个文明兼容并蓄、光芒四射的时代——凤的翅膀掠过诗词歌赋,掠过书法绘画,掠过科技发明,让整个世界都听见它清越的鸣叫,宋代的汴京,清明上河的烟火里藏着凤翥的灵动,活字印刷的字迹如凤羽飘散,指南鱼的指针指向未知的远方,即使偏安一隅,文明的火焰依然炽热,近代以来,当“德先生”与“赛先生”的春风吹来,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如凤鸣九皋,鲁迅的笔锋是凤翎,刺破封建的阴霾;徐悲鸿的奔马是凤影,在画纸上奔腾出民族的新生。
凤,从不栖于梧桐的安逸,它始终翱翔,以文化的羽翼回应时代的叩问,这翱翔,是“周虽旧邦,其命维新”的变革,是“各美其美,美美与共”的包容,更是一个文明在传承中创新、在开放中升华的璀璨华章。
龙凤合鸣:生生不息的华夏魂魄
“龙骧”与“凤翥”,从来不是孤立的意象,龙为阳,为刚,为大地;凤为阴,为柔,为苍穹,龙凤合鸣,刚柔并济,天地交融,这才是“龙骧凤翥”最深刻的内核——它是开拓与守成的统一,是力量与智慧的共生,是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的奋斗,与“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”的包容,共同铸就的华夏魂魄。
当我们看“复兴号”列车如龙般驰骋在神州大地,当“嫦娥”探测器在月球留下凤羽般的足迹,当C919大飞机划破长空,当“一带一路”的画卷如凤翎铺展……我们依然能看到“龙骧凤翥”的生动注脚,这不是简单的复古,而是将古老的基因注入现代的血脉:龙的力量,化作攻坚克难的勇气;凤的智慧,化作开放包容的胸怀,从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重生,到故宫文创的破圈出圈,从脱贫攻坚的壮举,到科技创新的突破,龙与凤,始终在我们血脉中腾飞,指引着方向,凝聚着力量。
龙骧,是不忘初地的扎根;凤翥,是仰望星空的飞翔,当龙与凤在新时代的天空下合鸣,那声音里有五千年文明的回响,更有一个民族向前的磅礴交响,这,龙骧凤翥”——它是华夏的过去,是华夏的现在,更是华夏未来,永不褪色的飞扬姿态。

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