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地和鸣中的华夏气象
《龙行凤翥:刻在基因里的华夏图腾与时代脉动》
“龙行凤翥”四字,初见便觉气象万千——龙腾于云海,鳞爪映日;凤舞于丹山,羽翼生霞,这不仅是《法书要录》中形容书法笔势的峻逸,更是刻在华夏文明基因里的精神图腾,从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到故宫琉璃瓦的龙凤雕饰,从《周易》的“见龙在田”到《诗经》的“凤凰鸣矣”,龙与凤,这一刚一柔、一阴一阳的象征,共同编织着中国人对天地、对生命、对理想的终极想象。
龙行:刚健中正的天地脊梁
龙,是华夏文明最深沉的精神符号,它“能幽能明,能细能巨,能短能长”,不似西方神话中的巨龙般狰狞,而是承载着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学智慧,在先民眼中,龙是司雨的神灵,是农耕文明的守护者:当久旱逢甘霖,便说“见龙在田,天下文明”;当洪水退散,便赞“飞龙在天,利见大人”,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顺应,让龙成为“刚健中正”的化身——如《周易》所言,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,龙行于天,恰是这种不屈精神的具象化。
从红山文化的玉龙蜷曲如钩,到商周青铜器上的夔龙纹狞厉威严;从秦汉“龙飞凤舞”的瓦当纹饰,到唐宋帝王“真龙天子”的尊号,龙始终是民族精神的“定盘星”,它象征着权力,却不专属于帝王——更代表着每个普通人对“奋发向上”的追求:寒窗苦读的学子盼“鲤鱼跃龙门”,戍守边关的将士愿“龙城飞将”,就连市井坊间也常说“望子成龙”,这种“人人皆可为龙”的信念,让龙行之路,始终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用汗水铺就的奋斗之路。
凤翥:德辉内蕴的文明华章
如果说龙是“天”的刚健,凤便是“地”的柔美,凤,非梧桐不止,非练实不食,非醴泉不饮,《山海经》中“丹穴之山,有鸟焉,其状如鸡,五采而文,名曰凤皇”的记载,早已将它塑造成“德”的化身,它是祥瑞的使者,“凤凰来仪”被视为太平盛世的标志;它是高洁的象征,“非梧桐不止”的孤傲,让历代文人墨客借它抒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。
凤的“翥”,是展翅高飞的姿态,更是文明的内敛与升华,在良渚文化的玉器上,凤纹已初具雏形,与神人兽面纹共舞,诉说着远古先民对“美”与“善”的向往;在楚地漆器上,凤鸟纹飘逸灵动,与巫文化浪漫交织,展现着“魂兮归来”的乡愁;在唐代金银器上,凤衔牡丹的纹饰雍容华贵,折射出盛唐兼容并蓄的气度,凤的每一次振翅,都带着文明的温度——它是母亲手中的剪纸,是新娘嫁衣上的刺绣,是春节庙会上的凤灯,更是每个中国人心中对“美好生活”的朴素向往。
龙行凤翥:阴阳和合的华夏之道
龙与凤,从来不是孤立的符号,而是“阴阳相生,刚柔并济”的哲学共生。《周易》有云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,龙为阳,凤为阴,龙行凤翥,恰是这种“道”的完美呈现,故宫太和殿的殿顶,龙居中,凤翔侧,象征着天地交泰、阴阳和谐;帝王龙袍上,龙盘前胸,凤栖后背,暗喻着“乾坤交泰、江山永固”;就连民间婚俗中,也常有“龙凤呈祥”的剪纸,祈愿夫妻“龙凤和鸣,白头偕老”。
这种“和合”精神,早已融入华夏文明的血脉,当张骞“凿空”西域,驼铃声中既有龙的坚韧,也有凤的包容;当玄奘西行求法,袈裟之下既有龙的执着,也有凤的慈悲;当郑和七下西洋,宝船之上既有龙的威仪,也有凤的友善,龙行与凤翥,如同车之两轮、鸟之双翼,共同推动着文明在碰撞中融合,在包容中发展。
新时代的龙行凤翥:从图腾到行动
“龙行凤翥”早已超越了古老的图腾意义,成为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精神密码,从“蛟龙”号深潜万米,在马里亚纳海沟书写“龙行”的传奇;到“嫦娥”探月、“祝融”探火,让凤舞九天的神话照进现实;从脱贫攻坚战场上“龙腾虎跃”的干劲,到乡村振兴中“凤还巢”的乡愁;从冬奥赛场上“龙腾虎跃”的拼搏,到航天团队中“凤鸣朝阳”的创新——龙行,是敢为人先的开拓;凤翥,是精益求精的匠心。
这,就是新时代的“龙行凤翥”:它不是复古的怀旧,而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;不是封闭的自赏,而是文明的开放性发展,当“一带一路”的驼铃与汽笛交响,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如凤凰般翱翔,龙与凤,正以全新的姿态,向世界展示着华夏文明“和而不同、美美与共”的大气象。
龙行天下,凤翥九天,这八个字,是刻在甲骨上的密码,是写在竹简上的诗篇,是飘在长城上的旗帜,更是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血脉里的基因,当我们在故宫的红墙下仰望龙凤呈祥的琉璃瓦,在敦煌的壁画前凝听飞天飘带的凤鸣,在科技馆里触摸“蛟龙”号的龙鳞,便会懂得:龙行凤翥,从来不是遥远的传说,而是每个中国人用双手书写的现实——它是对历史的敬畏,对当下的担当,对未来的期许。
这,就是华夏的气象:龙行刚健,凤翥德辉,刚柔相济,和合共生,它将永远在这片土地上,奔腾、翱翔,直至永恒。

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