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夏血脉中的精神图腾
当晨曦刺破昆仑之巅的薄雾,当黄河的涛声唤醒沉睡的黄土,一个民族的图腾在时光长河中振翅——左凤右鹏,凤翥九天,鹏翔万里,这不仅是《庄子》里“鹏之徙于南冥也,水击三千里”的磅礴,是《楚辞》中“凤皇翔于江汉兮”的瑰丽,更是刻在华夏子孙基因里的精神密码:以凤之德立身,以鹏之志致远,在岁月的磨砺中淬炼出跨越千年的生命力量。
凤翥:文明根脉上的德之馨香
凤是东方的精神图腾,更是文明的隐喻。《山海经》载“丹穴之山,有鸟焉,其状如鸡,五采而文,名曰凤皇”,它非浴火不生的神鸟,而是“非梧桐不止,非练实不食,非醴泉不饮”的德者象征,从商周青铜器上的“凤鸣岐山”,到秦汉瓦当里的“凤舞九天”;从《诗经》“凤凰鸣矣,于彼高冈”的盛世和鸣,到唐代“步摇如飞燕,裙裳似飘凤”的雍容气度,凤的形象始终与华夏文明的演进同频共振,它象征着“仁义礼智信”的品格,承载着“和合共生”的哲学——正如古人所言“凤之为瑞,仁而瑞者”,凤的每一次翱翔,都是文明德馨的生动注脚。
在民间,凤是生命的礼赞,婚嫁时的“龙凤呈祥”,是血脉的延续;年画里的“百鸟朝凤”,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;故宫角楼的“凤翅飞檐”,藏着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,凤的美,不在羽翼之华彩,而在“德辉”之昭彰——它以温柔而坚韧的姿态,守护着文明的火种,让每个平凡的日子都浸润着“礼之用,和为贵”的智慧。
鹏翔:天地乾坤间的志之所向
如果说凤是文明的底色,鹏便是开拓的锋芒。《逍遥游》中“鹏之背,不知其几千里也;怒而飞,其翼若垂天之云”,庄子以神来之笔,为华夏民族种下了一颗“扶摇直上”的种子,鹏的志向,是“水击三千里,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”的豪迈,是“绝云气,负青天”的孤勇,更是“无何有之乡”的逍遥与超越。
从“大鹏一日同风起,扶摇直上九万里”的李白,到“男儿何不带吴钩,收取关山五十州”的李贺;从郑和下西洋的“宝船”如鹏掠海,到詹天佑开凿京张铁路的“人”字形铁道如鹏展翅——鹏的精神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脉,它不是鲁莽的蛮力,而是“审时度势”的智慧;不是孤傲的飞翔,而是“背负青天,而莫之夭阏者”的担当,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时,仁人志士“以鹏之志救亡图存”;新时代的征程上,航天人“以鹏之姿探月逐星”,奋斗者“以鹏之心攻坚克难”——鹏的翅膀,始终丈量着民族向上的高度。
凤翥鹏翔:当德行之馨与凌云之志相遇
凤与鹏,看似一柔一刚、一静一动,实则是华夏精神的一体两面:凤之德是鹏之志的根基,鹏之志是凤之德的升华,无凤之德,鹏之志易沦为空想;无鹏之志,凤之德难显其光华,唯有“凤翥鹏翔”,方能在岁月长河中行稳致远。
回望历史,张骞“凿空”西域,是凤的和合之德与鹏的开拓之志的相遇,让丝绸之路的驼铃声穿越千年;苏轼一生宦海沉浮,却以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凤德之韧,怀“会挽雕弓如满月”的鹏志之勇,在黄州赤壁写下千古绝唱,再看今朝,“北斗”组网的背后,是科研工作者“凤德”般的严谨协作,是“鹏志”般的自主创新;“乡村振兴”的田野上,是基层干部“凤德”般的扎根奉献,是“鹏志”般的产业突围,凤与鹏,始终在时代的舞台上共舞,奏响着“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”的华夏强音。
站在新的历史坐标,我们依然需要凤翥鹏翔的力量:以凤之德涵养初心,在浮躁中坚守内心的“梧桐”;以鹏之志勇毅前行,在变局中开辟属于自己的“南冥”,当每个个体都能如凤般怀德,如鹏般逐梦,无数“凤翥鹏翔”的微光,终将汇聚成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星河——那是华夏文明穿越五千年风雨,依然生生不息的答案。

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