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当剑帝
《武当剑帝》
武当山巅,云海翻涌,千年古观玄天紫霄宫如巨龙盘踞于云端之上,晨钟暮鼓,涤荡着仙灵之气,也孕育着一代代惊才绝艳的剑道奇才,而在这绵延不绝的剑道传承中,有一个名字,如皓月当空,辉映千古,那便是——武当剑帝。
他并非生而自带光环,亦非天赋异禀到令天地失色,年少时的他,不过是武当山脚一个孤儿,因缘际拜入紫霄宫,成为一名粗笨的挑水道童,每日里,他肩挑两桶山泉,在蜿蜒陡峭的九宫八卦道上艰难跋涉,汗水浸透了粗布道袍,也磨砺了他坚韧如石的意志,他资质平平,甚至有些愚钝,对于师父口传心授的剑诀,常常是前脚学后脚忘,引得同门嗤笑,师长摇头,他有一股近乎执拗的韧劲,别人一遍学不会,他便练十遍、百遍;挑水之余,他便对着山间的流风、摇曳的竹叶、飞溅的瀑布,一遍又一遍地比划着那最基础的起手式。
岁月流转,寒来暑往,当同门们已开始修炼精妙剑法,甚至下山行侠仗义时,他依旧在挑水、扫地,以及那看似永无止境的基础剑式中,他的剑,起初缓慢、笨拙,甚至带着一股蛮力,但渐渐地,那缓慢的动作中,竟透出一种奇异的韵律,仿佛与山间的呼吸、流水的脉搏渐渐合为一体,他的眼神,也从最初的迷茫,变得清澈如镜,映照出天地万物最本真的轨迹。
转机发生在一次暴雨之后,他依旧如常去后山挑水,却在途经一片幽深的竹林时,被一株被狂风劈断的翠竹吸引,断裂处,竹纤维呈现出一种螺旋般的纹路,柔韧而充满弹性,他脑中灵光一闪,想起了师父曾提及的“太极阴阳”之理,他拾起一段断竹,在雨中即兴舞了起来,他的剑招,不再追求凌厉与迅猛,而是化用太极的“圆转”与“借力”,以柔克刚,以慢打快,雨水打在竹剑上,发出清脆的声响,他的身形在竹林中穿梭,仿佛与风雨融为一体,每一剑都恰到好处,不多不少,不偏不倚,那一刻,他仿佛窥见了剑道的一丝真谛。
从此,他如饥似渴地浸淫于武当典籍,从《道德经》的“上善若水”,到张三丰祖师留下的太极拳论,他试图从中汲取剑道的灵魂,他将太极的“阴阳鱼”图融入剑法,创出了“两仪剑”;他将八卦的“乾、坤、坎、离”等卦象化为剑势,演化为“八卦游龙剑”,他的剑法,不再拘泥于招式,而是随心所欲,应物自然,一剑出,如长江大河,滔滔不绝;一剑收,如古井无波,寂静安详。
他的名声,如春风般吹遍江湖,挑战者络绎不绝,从魔教巨擘到世家剑豪,无不被他那看似平淡无奇,实则蕴含天地至理的剑法所折服,有人败在他“云手”化去万千杀招的圆融里,有人陨落在他“揽雀尾”看似轻柔却蕴含千钧之力的突刺下,他从未主动惹事,却总能在危难之际,以一柄长剑,匡扶正义,护佑苍生,他曾在峨眉之巅,以一招“太极归一”,平息了正邪两道的滔天恨怨;他也曾在黄河泛滥之时,引剑气疏导水势,拯救了万千生灵。
岁月在他身上刻下了痕迹,却也让他剑道愈发圆融通透,他不再追求“天下第一”的虚名,而是将武当剑法发扬光大,开宗立派,广收门徒,将那份“道法自然”的剑道真谛传承下去,他创建的“帝剑一脉”,不重招式繁复,而重心境修为,强调“剑即心,心即道”。
暮年之时,他回到了武当之巅,依旧是那身朴素的道袍,手中依旧是那柄伴随他一生的青钢古剑,他独自立于崖边,望着脚下云卷云舒,远处山峦叠嶂,他手中的剑,不再出鞘,因为他的人,他的心,他的道,已然与这天地融为一体,剑气不再外放,而是内敛于胸,化为一片祥和。
风吹动他的白发,也吹动他的衣袂,他缓缓闭上了双眼,仿佛一尊亘古不变的石像,江湖上,武当剑帝”的传说,却如同山间的清泉,永远流传,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武林至尊,他是一位剑道的哲学家,一位用一生践行“道法自然”的求道者,他的剑,映照过苍穹的辽阔,也涤荡过世间的尘埃;他的道,融入了武当的云雾,也刻进了后辈的心魂,武当剑帝,一个名字,便是一段传奇,一种永恒。

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