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“抖音成人”成为流量密码:一场被算法裹挟的数字狂欢与迷失
在数字浪潮席卷的今天,抖音以其强大的算法和碎片化的娱乐形式,成为了数亿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在这片看似光怪陆离的虚拟乐园里,一个特殊的群体——“抖音成人”,正悄然崛起,并逐渐演变成一种引人深思的文化现象,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成年人”,而是在抖音这个巨大的舞台上,用一种特定的、高度模式化的方式,重新定义着“成人”二字的含义。
谁是“抖音成人”?——标签下的群体画像
“抖音成人”并非一个严格的学术概念,而是一个基于网络行为的标签,它主要指代那些在抖音上,以展示或迎合某种“成人化”审美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来获取流量和关注的内容创作者与消费者,这个群体大致可以分为几类:
-
审美的“成人化”:这体现在妆容、穿搭和身材管理上,浓重的烟熏妆、烈焰红唇、紧身衣、高跟鞋,以及追求极致的“腰臀比”、“直角肩”,成为许多女性博主吸粉的利器,男性博主则普遍展现出“荷尔蒙爆棚”的肌肉猛男形象,或是成功人士的精英范儿,这种单一的、被物化的审美标准,通过算法的无限推送,塑造了一种“美”的霸权。
-
内容的“成人化”:这并非指色情内容,而是指内容的主题和调性,情感纠葛、两性关系、婆媳矛盾、职场潜规则、一夜暴富的幻想……这些充满成年人世界“烟火气”与“狗血味”的话题,被包装成一个个短小精悍的剧情或段子,创作者们扮演着各种“霸道总裁”、“心机绿茶”、“恋爱脑”等标签化角色,用夸张的表演和戏剧化的冲突,精准地击中用户的好奇心与窥私欲。
-
价值观的“成人化”:这种“成人”表现为一种过早的世故与功利,十几岁的孩子,在镜头前谈论着“搞钱”、“搞事业”、“看透人性”;年轻的情侣,将豪车、名牌、彩礼作为衡量爱情的唯一标准,抖音似乎在催促着一代人快速“成熟”,但这种成熟,往往剥离了本该属于青春的纯真、与理想,只剩下对物质和速成成功的盲目崇拜。
流量密码的诱惑——算法与资本的共谋
“抖音成人”现象的盛行,并非偶然,而是算法逻辑与商业资本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。
算法是“放大器”,抖音的核心是推荐算法,其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提升用户停留时长和互动率,而“成人化”内容天然具备高刺激性、高话题性和高共鸣度的特质,一个展示完美身材的视频,比一个分享读书心得的视频更容易获得点赞和评论;一段关于情感背叛的剧情,比一段关于日常生活的记录更能引发用户的讨论和转发,算法捕捉到这种偏好后,便会源源不断地将同类内容推送给更多用户,形成“信息茧房”,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深陷其中,也让“抖音成人”的内容创作者尝到流量的甜头。
资本是“助推器”,流量即金钱,庞大的关注度和互动量,意味着巨大的商业价值,美妆、服饰、医美、游戏、金融……各行各业的品牌方都看中了“抖音成人”这个精准的消费群体,他们与博主合作,通过植入广告、直播带货等方式,将消费主义观念巧妙地融入内容中。“抖音成人”不再仅仅是内容的创作者,更成为了消费链条上的一环,他们的“成人”身份,被资本包装成一种可以购买、可以模仿的生活方式,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模式的内卷与泛滥。
迷失与代价——被“成人”绑架的青春与真实
在这场盛大的数字狂欢背后,是“抖音成人”们及其受众所付出的沉重代价。 创作者**而言,为了维持流量,他们不得不戴上沉重的“人设”面具,真实的自我被压抑,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不断表演的、符合市场需求的“产品”,容貌焦虑、身材焦虑、创作枯竭成为常态,当“成人”成为一种职业标签,他们的人生也可能被这个标签所绑架,失去了更多可能性的机会。
对于广大用户,尤其是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,长期浸泡在这种“成人化”的内容环境中,极易产生认知偏差,他们会误以为世界就是抖音所展示的那个样子——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、物质化的衡量和速成的成功,这可能导致他们对现实生活产生失望,形成扭曲的婚恋观、价值观,甚至在人际交往中模仿抖音上的夸张行为,失去真诚与共情的能力。
更深层次的,整个社会文化生态也受到了侵蚀,当“美”被简化为一种标准化的模板,当“成功”被等同于财富和名车,当情感被降级为一场场可预见的狗血戏码,我们所珍视的多样性、深度和复杂性,正在被这种扁平化的、追求即时满足的“抖音成人”文化所消解。
“抖音成人”是一面镜子,照出了算法时代的流量逻辑,也折射出当代社会的集体焦虑,它既满足了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对刺激和共鸣的渴求,也以“成人”之名,过早地剥夺了青春的纯真,并催生了一种浮躁、功利的数字人格。
我们或许无法逃离抖音,但我们可以选择成为清醒的参与者,作为用户,我们需要警惕算法的“投喂”,主动跳出信息茧房,去接触更多元、更真实、更有深度的内容,作为社会,我们更需要思考:在一个被流量定义的时代,如何为年轻一代保留一个可以慢慢成长、可以自由的“缓冲地带”,让他们在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里,活出不被标签定义的、独一无二的“成人”模样。

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