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成人抖音风”:当流量狂欢撞上成年人的真实困境
滤镜下的“成人世界”:被算法定义的“成熟”
打开抖音,#成年人的世界 没有容易二字# 话题播放量超500亿,点赞最高的视频往往是这样的:深夜加班的办公室、泡面配文件的打工人、孩子哭闹后躲在卫生间崩溃的妈妈……配文多是“成年人的崩溃都是静音的”“生活虐我千百遍,我待生活如初恋”,这些视频打着“成人”的旗号,却用最刻板的符号堆砌出一个“被生活压垮却依然坚强”的模板。
所谓的“成人抖音风”,早已不是简单的记录,而是一场精心编排的“成熟表演”,镜头里,30岁的职场精英必须穿西装打领带,背景是CBD的夜景;40岁的宝妈永远妆容精致,即便在厨房也要举着红酒杯说“岁月从不败美人”,滤镜磨平了眼角的细纹,算法筛选出“正能量”的台词,连崩溃都要配上治愈的BGM——仿佛成年人的“合格”,就是活成抖音里那个“体面”的陌生人。
流量焦虑:成年人的“人设竞赛”
为什么成年人沉迷于这种“表演式成熟”?本质上,是流量时代的“人设焦虑”在作祟,抖音的算法偏爱“强标签”内容,“打工人”“宝妈”“创业者”……每个身份都被压缩成几分钟的爆款脚本,为了获得流量,成年人不得不把自己塞进这些标签里:
- 真实加班到凌晨,却要拍成“努力到感动自己”的励志短片;
- 偶尔抱怨生活,马上会被“正能量”评论围攻“要积极啊”;
- 甚至连“晒娃”“晒成就”都要计算点赞数,少了仿佛就输了人生。
更讽刺的是,当所有人都开始表演“成熟”,真实的脆弱反而成了“异类”,有人发视频说“今天不想努力了”,评论区立刻涌来“别矫情”“看看底层人民”;有人记录自己失业后的迷茫,却被贴上“抗压能力差”的标签,抖音像一个巨大的“成熟度审判庭”,成年人戴着面具跳舞,生怕被流量抛弃。
被收割的“成年生意”:从焦虑到“速成消费”
“成人抖音风”的背后,是精准的商业收割,当成年人沉浸在“人设焦虑”中,商家立刻递上“解药”:
- 你说“30岁要搞钱”,副业刚需”“七天搞钱课程”刷屏;
- 你怕“被同龄人抛弃”,35岁职场保鲜课”“冻龄秘籍”销量暴涨;
- 你羡慕“别人的精致生活”,轻奢平替”“网红打卡地”消费陷阱层出不穷。
抖音把成年人的焦虑拆解成一个个“痛点”,再用“速成方案”填满,可问题是,那些“3个月逆袭”“年入百万”的故事,要么是剧本虚构,要么是小概率事件,当成年人沉迷于这些“速成神话”,反而忽略了现实中真正的成长——需要时间的沉淀,而非算法的催促。
逃离“表演”:成年人需要真实的出口
成年人的世界从不是非黑即白的“坚强”或“崩溃”,它有深夜痛哭后的清晨,有咬牙坚持后的释然,也有平凡日子里的微小确幸,抖音不该成为“成熟”的唯一标准,更不该用流量绑架真实的情绪。
或许,我们可以试着放下对“爆款”的执念:拍一段毫无美感的加班日常,配文“今天也撑住了”;记录一次和孩子相处的笨拙瞬间,说“原来当妈妈也会手足无措”;甚至发一个“什么都不想做”的摆烂视频,坦然承认“我累了”。
真正的“成人感”,从来不是活成抖音里的模板,而是接纳自己的不完美,允许自己有脆弱的权利,然后在真实的烟火气里,慢慢长出属于自己的铠甲。
抖音可以是生活的调味剂,却不该成为人生的度量衡,当成年人终于敢在镜头前卸下“成熟”的伪装,或许才能发现:最动人的“成人风”,从来不是被流量定义的完美,而是带着裂痕依然向前的勇气。

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