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去“SE”:一场说走就走的自我救赎与之旅
“就去SE”——当这四个字从朋友嘴里蹦出来时,我正对着电脑屏幕上堆积如山的工作发呆,SE是什么?是某个小众旅行地,还是一场刻意为之的冒险?他没解释,只丢来一张机票订单:“周五晚上走,三天,别带攻略。”
我犹豫过:手头的项目刚进入关键期,父母也问着“周末回家不”,但看着订单上目的地那串陌生的字母组合,心里某个角落突然被戳了一下——那种被日常反复捶打后的麻木,好像终于等到了一个出口。“行,就去。”我关掉电脑,把电脑里的“待办清单”删得只剩一行:放松。
第一站:SE不是地名,是“暂停键”
落地SE时,已是深夜,没有想象中的机场喧嚣,出口处只有零星几个本地人,裹着厚外套,对着夜色里的指示牌慢悠悠地指指点点,朋友说,SE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景点”,它更像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容器,装着慢、装着陌生,也装着“没必要”的松弛。
我们没去攻略里推荐的网红打卡点,而是跟着本地人的脚步,钻进了一条窄巷,巷口有家亮着昏黄灯光的小店,卖着刚烤好的司康,老板娘是个头发花白的阿姨,笑着问:“第一次来SE吧?尝尝这个,加了桂花。”司康烤得外酥里软,咬一口,桂花的甜混着黄油的香,突然想起小时候外婆做的早餐——那种“不用赶时间”的味道,好像很久没尝过了。
接下来的两天,我们“浪费”了所有时间,在海边坐一下午,看潮水一遍遍冲刷礁石,听当地渔民讲“这里的月亮比别处圆”;在山顶的小酒馆里,和陌生人拼桌喝酒,听吉他手唱跑调的老歌,聊彼此的“逃离计划”;甚至在雨后的清晨,蹲在路边看蜗牛爬叶子,看它背着壳慢慢挪,仿佛整个世界都为它让路。
没有打卡清单,没有“必须完成”的任务,我们只是“在”那里——像两棵暂时移栽的植物,把根从日常的土壤里拔出来,在SE的风里晒晒太阳。
第二站:“去SE”,其实是“去找自己”
第三天傍晚,坐在回程的飞机上,我突然明白“SE”是什么,它不是某个具体的地理坐标,而是一种“允许自己暂时消失”的勇气,我们总被教育要“努力”“上进”,要“把每一分钟都填满”,却忘了人也是需要“留白”的——像画布需要空白呼吸,心也需要缝隙让光漏进来。
出发前,我焦虑于“没意义”:三天不工作,项目会落后;三天不联系家人,他们会担心,但回来后才发现,那些“没意义”的时刻,恰恰是给意义“充电”的过程,当我坐在海边发呆时,困扰我半个月的方案瓶颈突然有了答案;当我和小酒馆的陌生人聊天时,才意识到自己多久没好好听过别人的故事了。
“就去SE”的本质,或许是对“必须”的反抗——反抗“必须高效”,反抗“必须有用”,反抗“必须按部就班”,它不是逃避,而是一种主动的“暂停”:按下生活的暂停键,才能看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;跳出熟悉的轨道,才能发现原来生活还有另一种可能。
最后一站:带着“SE”的力量,重新出发
飞机落地时,天刚蒙蒙亮,看着机场外涌动的车流,我突然不再焦虑,那些曾经觉得“必须立刻完成”的事,好像也没那么急了,因为我知道,心里那个“SE”的角落永远在——那里有海风、有桂花司康、有陌生人善意的一笑,还有那个允许自己“不完美”的自己。
后来,我把“就去SE”写在了电脑便签上,每当被日常压得喘不过气时,就看看这行字,它不是鼓励我立刻去旅行,而是提醒我:别忘了给自己留一个“暂停键”,别忘了生活除了“必须”,还有“想去”和“值得”。
如果你也觉得累了,不妨“就去SE”——去一个陌生的地方,做一件“没用”的事,或者只是发发呆,或许你会发现,所谓“救赎”,从来不在远方,而在你愿意为自己按下暂停键的那一刻。
毕竟,生活不是赛跑,偶尔停下来,才能看清沿途的风景,和那个被你忽略很久的自己。

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