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荒诞成为日常,我们该如何自处?
“污岛国大片”——这个略带戏谑与讽刺的词汇,如今似乎成了某些社会现象的精准注脚,它并非指代某个真实存在的国家拍摄的电影,而是更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我们身边那些令人瞠目结舌、哭笑不得,却又真实发生着的“奇葩”事件与现象,这些“大片”往往以其强烈的戏剧冲突、荒诞不经的情节、突破底线的价值观,以及令人“大开眼界”的细节,吸引着大众的目光,也引发了深刻的反思。
“污岛国大片”的“剧情”往往充满了“惊喜”与“惊吓”。 它可能发生在我们熟悉的任何一个领域:教育界,有老师为博眼球,课堂上讲低俗段子,布置奇葩作业;娱乐圈,有明星为了炒作,不惜制造虚假人设,炒作绯闻,甚至触碰法律红线;商界,有企业为了利益,偷工减料,虚假宣传,将消费者的权益视若无物;网络空间里,更是“污岛国大片”的重灾区,谣言、暴力、低俗信息泛滥成灾,一些人躲在屏幕背后,肆意宣泄着恶意,构陷他人,污染着公共舆论环境,这些“剧情”或离奇,或狗血,或恶劣,它们以一种近乎“魔幻现实”的方式,挑战着公众的认知底线和道德承受力。
“污岛国大片”的“导演”与“演员”,有时竟是我们身边的人。 不可否认,有些“大片”的背后,是个体道德的缺失和法治观念的淡薄,他们为了名利、为了流量、为了所谓的“出名”,不惜牺牲原则,践踏规则,成为了这场“荒诞剧”的推手和主演,而另一些时候,整个社会环境的某些浮躁风气、功利心态,也为这些“大片”的滋生提供了土壤,当“流量至上”成为一些人的信条,当“娱乐至死”侵蚀着公共话语空间,“污岛国大片”便有了源源不断的“创作素材”和“观众市场”。
观看“污岛国大片”,我们不应仅仅是“吃瓜群众”和“看客”。 每一次“大片”的上演,都像是一次社会公德的“压力测试”,当我们对身边的不文明现象习以为常,对突破底线的行为选择沉默甚至默许时,其实也在无形中助长了不良风气的蔓延,那些看似遥远的“奇葩”事件,若不加以警惕和反思,很可能就演变为我们身边的“日常”。
面对“污岛国大片”,我们需要的是擦亮双眼的辨别力,是坚守底线的道德感,更是敢于发声的行动力,对于个人而言,要加强自律,提升媒介素养,不主动制造、不轻易传播低俗信息;对于社会而言,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,强化监管力度,让“污岛国大片”无处遁形;对于媒体而言,要承担起社会责任,传播正能量,引导积极健康的价值观。
愿我们都能从“污岛国大片”的荒诞中警醒,共同努力,去构建一个风清气正、真实和谐的社会“大片”,毕竟,我们每个人,都不想生活在这样一个“污岛国”里,更不希望我们的后代,只能通过观看这些“大片”来了解曾经的社会,让我们拒绝“污”,拥抱“净”,让真实、善良、美好成为生活的主旋律。

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