警惕“萝莉网”背后的黑暗陷阱:保护未成年人,刻不容缓!
“萝莉网”——一个听起来或许会让人联想到某些特定亚文化圈层的词汇,在其看似无害甚至“可爱”的外表下,可能隐藏着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严重侵害和巨大的法律风险,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任何以“萝莉”为噱头,涉及未成年人不良信息或非法内容的网站,都是社会毒瘤,必须坚决抵制和严厉打击。
“萝莉网”:披着羊皮的恶魔
“萝莉”一词源于日本,原指可爱的小女孩,但在某些网络亚文化中,它被异化,甚至成为与儿童色情相关联的暗语。“萝莉网”往往打着“分享可爱瞬间”、“童星风采”等幌子,实则可能包含:
- 未成年人不良信息:发布未成年人的隐私照片、视频,尤其是暴露、性暗示或具有性化倾向的内容,严重侵犯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和隐私权。
- 儿童色情内容:这是最严重、最恶劣的情况,制作、传播、持有儿童色情信息是严重的刑事犯罪,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毁灭性打击,同时也会助长针对儿童的性侵害犯罪。
- 社交陷阱:一些“萝莉网”可能成为犯罪分子诱骗、 grooming( grooming,意为“ grooming”,指为实施性侵害而与未成年人建立信任关系,逐步引诱的过程)未成年人的平台,利用未成年人的天真和对网络的好奇,进行线下或线上的侵害。
- 非法牟利工具:通过贩卖未成年人不良信息、提供会员服务、广告引流等方式进行非法牟利,将未成年人当作敛财的工具。
“萝莉网”的危害:不止于伤害
“萝莉网”的存在,如同悬在未成年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,其危害是多方面的:
- 对受害儿童的直接伤害:被拍摄、传播的儿童会面临心理创伤、社交恐惧、自我认知偏差,甚至影响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,这种伤害可能是伴随一生的。
- 对家庭和社会的冲击:家长的焦虑与痛苦加剧,社会信任度下降,败坏社会风气,挑战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。
- 对网络生态的污染:传播不良价值观,扭曲公众对儿童的认知,使网络空间变得不再安全纯净,尤其对辨别能力较弱的青少年造成不良引导。
我们的责任:织密保护网,斩断黑链条
面对“萝莉网”这类毒瘤,任何沉默和纵容都是对犯罪行为的变相支持,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行动起来:
- 强化法律利剑:我国法律对制作、传播、贩卖儿童色情信息有着严厉的惩处规定,执法部门应持续加大对“萝莉网”等非法网站的监测、排查和打击力度,深挖背后的犯罪团伙,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。
- 压实平台责任:互联网平台企业必须切实履行主体责任,加强内容审核,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识别和屏蔽涉及未成年人的不良信息,建立健全快速举报和处理机制,不给非法内容提供生存空间。
- 提升家庭监护: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网络安全教育,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,告知其隐私保护的重要性,警惕网络上的陌生人,不随意上传个人信息和照片,密切关注孩子的网络行为。
- 普及社会认知:通过媒体宣传、学校教育等多种途径,普及“萝莉网”的危害和相关法律知识,提高全社会,特别是未成年人的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,形成“人人喊打”的社会氛围。
- 鼓励公众监督:发现任何疑似“萝莉网”或涉及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网络线索,应及时向公安机关、网信部门举报,共同净化网络环境。
儿童是国家的未来,是民族的希望,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,是我们共同的责任。“萝莉网”绝不是什么可以容忍的亚文化,它是践踏法律、泯灭人性的罪恶,我们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,坚决铲除这一滋生犯罪的土壤,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清朗、安全的网络天空,让我们携手努力,用法律的铁壁、社会的关爱和每个人的警惕,守护好每一个纯真的童年,让“萝莉”一词回归其应有的纯真与美好,而不是罪恶的代名词。

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