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穴
深秋山野,山色微寒,山坳深处,一方小谷悄然卧于山间,恍若天地精心安放的一方青玉砚台,四周山峦围抱,如同巨掌环护一处秘密,松林在风涛中轻吟,溪水自石上流下,泠泠作响,仿佛亘古未变的低语,谷中草木葱茏,溪流蜿蜒如练,鸟鸣时起时落,更添几分幽邃空灵,此处人迹罕至,唯有自然气息弥漫,令人心神俱静——这便是当地人传说中的“美穴”。
传说此地风水独特,藏风聚气,实乃龙脉结穴之所,旧时曾有堪舆家踏遍群山,行至此处,驻足良久,捻须叹道:“此乃天工所钟之吉壤,真福地也!”自此,“美穴”之名便在山民口耳间流传开来,有人笃信,若能得葬于此,子孙必得荫庇,家业兴旺;亦有人幻想,若能在此结庐而居,必能沾染天地灵气,福寿绵长,这方幽谷便被一层神秘而厚重的期望所笼罩,成了人们心中寄托着无限向往的“宝地”。
时光流转,人事代谢,多少显赫一时的家族,曾耗费巨资,求访名师,只为寻得一处“美穴”,以图家族千秋万代之荣光,他们或翻山越岭,或遍查典籍,最终将目光投向这方被神化了的土地,便有了几处孤零零的坟茔,在谷中悄然出现,坟茔多选在背倚山崖、面临溪流之处,青石为栏,古木为荫,确也显得几分肃穆与不凡,坟前或有残缺的石碑,字迹模糊,依稀可辨往昔的辉煌与期许,扫墓者偶至,亦是三叩九拜,神情肃穆,口中念念有词,祈求先人庇佑,他们深信,这方“美穴”正源源不断地散发着无形的力量,护佑着他们的后代。
可年复一年,谷中的松涛依旧,溪水依旧,但那些寄予厚望的后人,却未必都如祖先所愿,飞黄腾达,福寿双全,有的家道中落,有的子孙离散,有的甚至也未能逃脱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,那“美穴”的灵验,似乎只在传说中闪耀,现实却显得有些苍白,便有人开始疑惑:这“美穴”,究竟是人心的寄托,还是虚无的幻影?
一日,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,拄着竹杖,缓步走入谷中,他并非来寻龙点穴,亦非为祭扫先人,只是偶然至此,为这谷中清幽之气所吸引,他坐在一块溪边的青石上,静静地看着溪水中的游鱼,听着林间的鸟鸣,良久不动,有年轻的山民好奇,上前询问老者是否也来“拜谒”这“美穴”,老者微微一笑,摇了摇头,指着这方谷地说:“你看这山,这水,这草木,这鸟兽,它们何曾有过分别?何曾有过‘吉凶’的分别?这天地造化,本是浑然一体,无所谓‘穴’不‘穴’,所谓‘美穴’,不过是人心之所向,赋予了这方土地以额外的意义罢了。”
老者顿了顿,又缓缓说道:“真正的‘福地’,不在山川形胜,而在人心向善,若人心不善,纵使葬于龙楼凤阁,亦是无用;若人心良善,即使身处陋巷蓬门,亦是福田,这谷中的‘美穴’,真正的‘美’,不在于其藏风聚气的外形,而在于它能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,回归内心的宁静与自然,这份宁静,这份与天地相融的感觉,才是它最珍贵的‘灵气’啊。”
年轻的山民闻言,若有所思,他看着那些静静矗立的坟茔,再看看这生机勃勃的山谷,似乎明白了什么,是啊,人们不远万里,耗费心力寻找所谓的“美穴”,渴望得到的是福荫与安宁,可真正的福荫,或许并非来自一方土地的庇佑,而是源于内心的平和、善良与对生活的热爱,而这方幽谷,以其自然的纯粹与宁静,恰恰能给予人这份滋养心灵的“灵气”。
夕阳西下,金色的余晖洒满山谷,溪水泛起粼粼波光,松林间透出斑驳的光影,老者拄着竹杖,缓缓走出山谷,身影渐渐消失在暮色中,而那“美穴”,依旧静静地卧在那里,它不再仅仅是传说中寄托着无限期望的“宝地”,更成为了一面镜子,映照出人心对自然的敬畏,对生命意义的探寻,它的美,在于其本身的清幽静逸,更在于它能引发人们对“何为真正的福地”的深刻思考——原来,最美的“穴”,不在深山,而在人心深处那份与自然和谐共处、向善而生的宁静与光明。

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