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ot a JSON:当数据格式“出错”时,它到底在说什么?
在开发者的日常工作中,JSON(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)几乎无处不在——从前后端数据交互、API接口响应,到配置文件存储,这种轻量级、易读的数据格式早已成为技术生态的“通用语言”,但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场景:打开一个文件、调试一段代码,或查看接口返回结果时,赫然跳出“Not a JSON”的提示?这短短几个字背后,究竟隐藏着什么问题?今天我们就来聊聊“Not a JSON”到底意味着什么,以及它为什么会发生。
JSON:数据交换的“通用密码”
要理解“Not a JSON”,首先得明白JSON是什么,JSON本质上是一种数据格式,用键值对(key-value)的方式结构化地存储数据,它的语法规则简单明确:
- 键必须用双引号()包裹,不能用单引号;
- 值可以是字符串(双引号)、数字、布尔值(
true/false)、null,以及数组([])和对象(); - 数据之间用逗号()分隔,但不能有 trailing comma(最后一个元素后不能有多余逗号);
- 整体结构要么是一个对象(用包裹),要么是一个数组(用
[]包裹)。
由于这些规则清晰且易于机器解析,JSON被广泛应用于Web开发、移动端通信、数据存储等场景,而“Not a JSON”,本质上就是数据不符合JSON的语法规范,导致解析器无法正确识别它。
“Not a JSON”的常见“雷区”:这些错误你踩过吗?
当系统提示“Not a JSON”时,通常意味着数据中存在违反JSON语法规则的问题,以下是几种最常见的情况:
引号“乱用”:单引号或引号缺失
JSON严格规定键和字符串值必须用双引号包裹,但很多人习惯用单引号(如{'name': 'Alice'}),或者忘记给字符串加引号(如{name: 'Alice'}),这两种情况都会被JSON解析器判定为“非法格式”。
- 错误示例:
{'age': 25}(单引号)、{hobby: reading}(字符串无引号) - 正确格式:
{"age": 25}、{"hobby": "reading"}
逗号“多余”:最后一个元素后加逗号
JSON不允许在最后一个键值对或数组元素后有多余的逗号(trailing comma),这是新手常犯的错误。
- 错误示例:
{"name": "Bob", "age": 25,} - 正确格式:
{"name": "Bob", "age": 25}
结构“错位”:大括号或中括号不匹配
JSON要求对象和数组必须成对出现,即和[]必须闭合,如果漏掉右括号、右引号,或者括号嵌套混乱,解析器会直接报错。
- 错误示例:
{"name": "Charlie", "hobbies": ["reading", "swimming"}(缺少]) - 正确格式:
{"name": "Charlie", "hobbies": ["reading", "swimming"]}
数据类型“混淆”:布尔值、null拼写错误
JSON中的布尔值必须是true/false(全小写),null也必须是全小写,如果写成True、False或NULL(类似Python/Java的语法),会被判定为非JSON数据。
- 错误示例:
{"isActive": True}、{"data": NULL} - 正确格式:
{"isActive": true}、{"data": null}
非法字符:注释或控制字符
JSON标准不支持注释(如// 这是注释或/* 注释 */),也不能包含未转义的控制字符(如换行符\n、制表符\t,除非它们被包含在字符串双引号内)。
- 错误示例:
{"name": "David\n"}(字符串外的换行符) - 正确格式:
{"name": "David\\n"}(转义后的换行符)
遇到“Not a JSON”,怎么排查?
当提示“Not a JSON”时,别慌——按照以下步骤,大概率能快速定位问题:
用“眼睛”初筛:检查肉眼可见的语法错误
先快速扫一眼数据,看是否有明显的引号缺失、括号不匹配、多余逗号等问题,比如用文本编辑器打开JSON文件,检查和[]是否成对,双引号是否成对出现。
借助工具:用JSON格式化工具“放大镜”
肉眼难以发现的细节(如非标准空格、隐藏字符),可以用在线JSON格式化工具(如JSONLint、Beautifier.io)粘贴数据,如果工具提示“Invalid JSON”,会具体指出错误位置(如“第3行第5个字符:缺少双引号”)。
代码调试:用编程语言解析器“精准定位”
如果是在代码中解析JSON(如JavaScript的JSON.parse()、Python的json.loads()),捕获异常信息。
- JavaScript:
try { JSON.parse(data) } catch (e) { console.log(e.message) } - Python:
try: json.loads(data) except json.JSONDecodeError as e: print(e)
异常信息通常会精确到“第几行第几列语法错误”,帮助快速修复。
数据来源:检查“上游”是否被污染
有时候数据本身没问题,但传输过程中被修改。
- 文件保存时编码错误(如用GBK编码保存了JSON,而解析器按UTF-8读取);
- 网络传输时被中间件添加了BOM头(字节顺序标记);
- 上游服务返回的数据被HTML标签包裹(如
<pre>{...}</pre>)。
如何避免“Not a JSON”?预防胜于修复
与其每次报错后排查,不如从一开始就规范数据格式,记住这几个“防坑指南”:
- 始终用双引号:键和字符串值统一用,拒绝单引号和无引号;
- 手动检查逗号:复制粘贴时留意最后一个元素后是否有多余逗号;
- 用工具生成JSON:避免手动拼接,优先使用编程语言的内置JSON库(如Python的
json.dumps()、JavaScript的JSON.stringify()); - 验证数据来源:从文件、API或数据库获取数据后,先用工具格式化再使用;
- 编写单元测试:对关键数据的JSON格式进行自动化校验,提前拦截错误。
“Not a JSON”看似是一个简单的错误提示,背后却是数据格式规范的重要性,JSON作为技术世界的“通用语言”,它的语法规则看似“苛刻”,实则是为了保证数据在不同系统、不同语言之间“无障碍”传递,下次再遇到这个提示时,不妨把它当作一次“语法小考”——仔细排查、耐心修复,你不仅能解决问题,还能对数据格式有更深的理解,毕竟,规范的数据格式,才是高效协作的基石。

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